如果纸质书不再,我们害怕什么?


这是果壳上的一篇译文的部分片段,感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果纸质书不再,我们害怕失去的是什么?从几年前可以看电子书的MP4,再到后来的智能手机,再到现在的平板和Kindle,貌似对于电子书一直不感冒,觉得阅读感觉太差,电子屏幕始终比不上纸张的色泽,书香也是塑材无法比拟的。虽然携带方便,存储方便,但是我还是宁愿背着一大本书。

英国作家 Tim Parks 认为:电子书剥离了阅读纸质书时的外在因素,让读者直面文字本身,给人以更真切纯粹的阅读体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发展,恰如从孩提时的图画书转向成年后阅读纯文字作品。如今对纸质书的哀挽,未尝不似当年对手抄书的留恋。

那么,我们是不是害怕,通过记住页面位置而找到特定段落的能力,会因为电子书而消于无形呢? 或者,是害怕失去我们所钟爱的,页面空白处的那些涂鸦评论?的确,在刚刚结缘电子书的那一瞬间,我们便意识到,过去多年中养成的各种习惯、掌握的多重技巧,都已成明日黄花(※此处已更正)。轻翻书页,即可读到章节结尾,亦可轻松知晓人物当时过后的死生命运,这样的感受,也一去不复返了。电子书不适宜随意浏览。尽管屏幕下方的进度条会显示已读页码的比例,告诉我们还有多少任务有待完成,但我们失去了手捧沉甸甸的纸质书时那种安心的感觉(孩子们读完自己的第一部大部头时,是多么的自豪啊!),也失去了计算页数时的那种快乐(爸爸,今天我读了 50 页)。没有固定页码,也为专业学者带来一个问题:他们很难标注恰当的索引。

唯有文字顺序须保持不变。我们可以改变文本的其他元素,但不能改变文字本身,以及文字呈现的顺序。文学体验,不依赖于某一时刻的视觉感知,也不取决于是否与纸质书有物理的接触(如果光是在书架上堆砌名著做做样子,那么这种 “物理接触” 越少越好),而是来自于从头到尾,阅读一连串文字时的思维活动。 较之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属于更为纯粹的精神产品,几乎可以直达思想深处。一首诗歌,如能熟记于心,在我们脑海中,与其跃然纸上时,并无不同,仍是同一首文学作品。我们按着顺序,默然诵读文字时,虽然未曾张口,但已获文学体验——或许,这一体验还会高于手捧图书、朗声阅读。 拥有实实在在的书本——《战争与和平》、《白鲸记》等——再按年代和国别,将它们与其他经典名著一道摆放,的确会使我们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象:宛如现在我们已然 “获得” 文化、“消化” 了文化、并把文化 “摆放” 在那儿了。 或许,人们就是喜欢这些。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旦读完那些文字,把书页合上,要确认我们到底掌握了哪些内容,十分之困难,真可谓 “莫名其妙” 也。内心的丰富(或是刺激),与书架上厚重的纸垛无关。

9 条评论

  1. 电子书 说实话 价格还是太贵,亚马逊都说了 只有价格 低到了 100美元一下才会普及。

  2. 刚开始用kindle阅读时非常不习惯,总想划一下,看着看着就忘了前面的,想回去看看觉得十分不便。不过这样也好,为了不忘记前面的内容只有仔细阅读,尽量记住。

    读书不免要做笔记,现在习惯在电脑上再看一遍,然后做一个思维导图。

    1. 这主题已经用了蛮长时间了,prower V4,只不过改了背景~

  3. 一直喜欢纸质书多过电子书,纸质书拿在手里的感觉不是冰冷的电子产品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