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太平天国在文化阵地的失败

写在前面:
这应该还是06年时写的,记得那时在上近代史的选修课,老师讲到了太平天国,于是写下了这篇。现在看来,有些话还是浅显了一些,不过现在很久未写历史方面的文章了,现在要提笔写,还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这篇《浅论太平天国在文化阵地的失败》是本人原创,最先写在以前的新浪博客里,之后又转到铁血社区、163博客、Bolgbus,现在重新转到这里,欢迎指正批评。
————-全文如下————-

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之一。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也与以前的农民起义有不同之处,比较清楚的一点就是以教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大的宗教色彩。其失败也有许多的原因,现在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一下几点:

1.  敌人强大:汉族团练,满洲新贵与外国势力结合。

2.  领导者在战略指挥上的错误:未能乘胜追击,反而在南京称王。

3.  领导者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自相残杀。

4.  定都南京后的腐化,宗教迷信束缚,与广大群众脱离。

5.  判断不出正确又可实行的纲领和政策,只有单纯的军事行动,没有建立巩固根据地。

6.  对于队伍内动摇的将领与叛乱未能有效压制。

7.  战事末期,未能采“让城别去”反而坐困南京。

总结以上的原因,也不外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太平天国失败还有另一层原因,这就是他在中国的文化阵地上的失败。按照《天朝田亩制度》,如果太平天国真的推翻了清王朝,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被连根拔起,起破坏性将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其思想已经被绝大数的国人所接受,要在顷刻间将这种文化打破,那势必会造成国人思想的茫然,整个民族也将失去精神支柱,那么中华民族何以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潘旭澜先生在《太平杂说》中写到:

“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伍。他的一套教义、教规、戒律,不但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而且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它们的指归,在于由洪秀全个人占有天下,建立他个人的‘地上天国’。这种洪氏宗教,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尤其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作为一首英雄史诗,向人们指点通向人间天堂的金光大道。”

笔者虽不完全赞同潘先生的言辞,但是其中的几点也是十分有道理的。

首先,妄图在短时间内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显然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世代读书人把孔子被称为圣人,对其崇敬有加,顶礼膜拜。而太平天国却想打破这一种传承了上千年的礼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太平天国当然就是邪教,是恶魔。曾国藩刚刚出征攻打太平军的时候,为了拉拢读书人,打出湘军的旗号,于是他在《讨粤檄文》中写到“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既然是“不可倒置”,那么太平军的“倒行逆施”就把千年的名教给毁了。在檄文文中他还说“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这样,曾国藩极力的抨击太平天国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把太平天国写成是所有读书人的敌人,应该人人得而诛之。也正是因为如此,没有多少读书人投靠太平天国。因为他们知道,要是投奔太平军,那么就是有辱师尊、有辱祖宗的事,这样是要遭世人唾弃的。也正式因为这样,太平天国始终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而知识分子又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没有他们,太平军就没有后备军,没有后备军,太平天国能持久么?显然,起初太平天国打出要打倒孔子的旗号就已经注定他与知识分子阶层不能建立联系。也注定他被称为是异教。而清廷却很好的拉拢了读书人。有了读书人在文化阵地上的造势,太平天国的根本无法在文化阵地上取得胜利,哪怕是一小步的胜利。

虽然,太平天国高呼平等的口号,但是却有很少的读书人加入。为什么?还是因为传统思想的作用。儒家思想告诫读书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忠君报国”。受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那太平军就是犯上作乱,就是造反,读书人自然不肯跟着太平军闹!钱穆先生在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讲演中提到太平天国时,说到“他们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的失败。这样一个国名,便太违背了历史传统。正因为这一个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

而作为太平天国中唯一一个比较有才的洪仁玕,虽然著作了拥有空前意义的《资政新篇》,而且提出的一些设想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仅仅算做是一种空想而已。由于长期与清军作战,根本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所以其中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也无法得到广阔的传播,因而能够接受的人就更加的少。作为一种进步的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那么就没有那么多的人以此为信念继续奋斗了。所以,作为一种带有进步意义的《资政新篇》,也无法跟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抗衡。无法打破封建礼教思想的控制,那么人们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那么太平军在文化阵地上就无法立足!

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太平军之所以失败还有其文化层次的原因。而且这种原因甚至比军事上的斗争更重要!文化可以引导一种思想,而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文化阵地应该是太平军争夺的第二个战场,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作到。(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