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视野、人和制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已经看了一半多了,对于晚清的悲剧,或许在今人看来是其咎由自取,以至于对于中国现在的窘态,也归咎于当时的晚清政府。当时的“时”、当时的“势”和当时的“人”、当时的“制”才造就了当时的悲剧。历史已发生,已是过往,还数落当时王朝和人的罪过,未免太小家子气。历史的结果都是千丝万缕的因素所成就的,不是今人假设那么简单的,我们不能以前现在的视野来看当时的人和事。所以,茅海建在序中就说,要以当时的情和景来看当时的人和事,我深表赞同。

在教科书中我们学到的都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甘受国耻,割地赔款。这样说没错,但少了点客观,只能说大清皇帝太过于自大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自大是由于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造成的。但是妩媚无知、自大这些贬义词和皇帝看重王朝尊严并无冲突。你说愚昧、自大,其实在鸦片战争初期,道光皇帝是主剿的,并不是投降派。反而是琦善、奕山这类奸臣欺君罔上,与毛贼勾结,一手造成了丧权辱国的悲剧。道光除了误判英国的决心和军事力量外,唯一的错就是用人失察。

但是再看看当时几位能臣,貌似都难以挽回天朝的颜面。因为英军船坚炮利,靠清军那点战斗力,根本无法抗衡。所以无论是最开始的林则徐,之后的琦善、伊里布、奕山,虽在当时的大清算是能臣,但是碰到配备先进火器的英军,都无法完成道光的剿抚大任。也是这些能臣在与英军直接接触之后,感受到了王朝的落后,于是这些人由最初的剿转为抚,或者是投降。但是道光没看到英军有多厉害,认识不到军力的差距,反正你们这些都是有辱国体的罪人,所以我就办你们。所以这些能臣,一个个都没好下场。

作为皇帝而言,高高在上,一点都不了解当时广东的实情,也不了解英军的真实意图,所以呢,错误的决策不仅把一批臣子拉下了水,还把国家尊严也卖了。作为臣子而言,既不能说实话也不能说太多假话。为什么?说实话,就是说英军太强,我军搞不定,皇帝可不管这些,就办你!说假话,就是说我军胜利在握,可纸包不住火,那么多败仗,即使自己不说,也堵不住别人说,所以假话也不敢多说。到最后,就只有夹在皇帝和英军的中间,以至于出现了非常搞笑的情形,类似琦善之辈,居然和英军私下商谈赔款割地之事,直接不顾国体,欺君罔上。所以,他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造成这样的人和事,和大环境有直接关系。体制就是大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封建王朝,皇帝高度集权,要是明君当然能一挽狂澜,但是作为晚清那时的颓势,不说道光有多无能,顶多也只能算是个平庸的皇帝。在安定的时期,这样的皇帝守业尚可。但是当时晚清内忧外患,平庸就会吃亏。落后的思想、落后的兵制、落后的信息传递,直接导致败局。即使有再多的关天培,也照样成炮灰。

因此,看了半部书,让我困惑的是到底是“人”重要,还是“制”重要?!这明显是个很矛盾的问题,也难以调和:说“人”重要,是说人可以改变“制”,但是一个压抑的“制”会麻木“人”、摧毁“人”。……想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现代文明不是一个人能造就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一个人的觉醒能发现、认知问题,但难以实质的解决问题。如果有更多的人觉醒,那么问题就好办了。所以说到最后,又转回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句话上来,当然我理解的落后更侧重于思想层面。

不落伍,先从不麻木开始。不一定忧国忧民,只要平时关注一下内外时事就可以了,可以不做评价,但自己要心里有数。

10 条评论

    1. 只能说现在发生的,能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罢了! :evil: 和谐~~~

  1. 大势已去,就算道光要逆袭,难度也很大,也非一朝一夕可以逆袭。